A R P | 内网办公平台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English| 中国科学院
include
概况
创新院
机构设置
研究队伍
研究生教育
学术出版物
信息公开
新闻动态
媒体报道
人才招聘
平台链接
专题栏目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首页轮播
首页飘窗
全文检索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二十大专题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党建
党员主题教育基地
三亚院
改版分界线--以上是新网站栏目
旧版网站
搜索头尾
科研成果
院地合作
原网站栏目
更新内容
科普
科普2
建所60周年
飘窗内容
全文检索
工程中心
广东省应用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预览pdf
资源库
邮箱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普
海底“直播室”提前7秒预报地震

  制图刘建平摄影王炬亮

一个可以直播上海海域海底实况的“直播室”将于明年年初开建,未来这个1公里造价高达200万元的网络将覆盖上海的周边海域并担当重任,其中包括提前7秒预报地震灾难。

昨天,展示深海前沿科技的同济大学深海馆在沪开馆,期间,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透露了上述消息。

不受天气限制

长年自动观测

所谓海底实况的“直播室”其实是一个海底联网观测平台,汪品先院士昨天透露说,这个在距离上海陆地20公里海域里铺设的海底联网观测平台第一期工程目前已完成设备调试,并将于2009年年初开始建设。届时,这一海底“直播室”将有望成为我国第一个海底观测站。

海底“直播室”将集多种高科技元素于一身,铺设30米深的海底光缆,这种光缆“本领不凡”,既能准确地传输信息,也能可靠地传导能量。沪上科研人员通过将仪器安装在光缆上,形成观测点,再通过光纤网络向各个观测点供应能量、收集信息,由于不受天气、电池寿命等限制,光缆上的仪器能进行长年连续的自动化观测。

收集各种信息

提前预报海啸

好比就是长在海底里的“眼睛”,一旦整个系统建设完成,光缆将能实时传回仪器“看”到的它周遭的上海海域里的环境以及在它身边发生的各种状况,包括海水温度水质和气候变化、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和石油矿产资源等等不为人所知的海洋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这间“直播室”还能通过海底井下观测、地震仪、节点和水下工作站等的协同工作,发挥应对突发意外的作用,它能够提前收集海啸灾难发生前的各种征兆,从而进行预报。

观测地壳变化

提前预报地震

除了海啸外,“直播室”还能“对付”地震,通过实地连续观测洋底地壳变化过程,“直播室”将可以提供灵敏度和信噪比最高的地震监测手段,实现提前7秒时间预报地震灾难,对于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在资金成本方面,为实现在海里洞悉周围环境的目的,据介绍,“直播室”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底光缆此番的铺设代价是1公里200万元,另外,在海上以及南汇区还将建设相应的配套设施。

而这也只是第一步,下一步将在距离上海陆地50公里的海域铺设长达20公里的光缆,进而在未来建设覆盖整个上海周边海域的光缆系统,打破上海这个与海洋相伴的大都市传统上的陆地和海洋的隔阂。

海底直播进程

一期明年开建

●距离上海陆地20公里海域里铺设的海底联网观测平台第一期工程目前已完成设备调试,并将于2009年年初开始建设。

未来覆盖周边

●下一步将在距离上海陆地50公里的海域铺设长达20公里的光缆,进而在未来建设覆盖整个上海周边海域的光缆系统

海底直播内容

上海海域环境

●铺设30米深的海底光缆,光缆将能实时传回仪器“看”到的它周遭的上海海域里的环境以及在它身边发生的各种状况

海啸各种征兆

●通过海底井下观测、地震仪、节点和水下工作站等的协同工作,提前收集海啸灾难发生前的各种征兆,从而进行预报

洋底地壳变化

●实地连续观测洋底地壳变化过程,“直播室”将可以提供灵敏度和信噪比最高的地震监测手段,实现提前7秒时间预报地震灾难

海底奇兵

从被誉为水下“神舟飞船”的和谐号载人深潜器到壮观的海底热液喷发场景,昨天,展示深海前沿科技的同济大学深海馆在沪开馆,水下奇兵阵容集体亮相。

image

水下“神舟飞船”

——7000米载人深潜器

一条可爱的胖鱼、却张开着两只大手臂,鱼肚子里还趴着3个人,这是代表我国深海科技的7000米载人深潜器“和谐号”的最新样机模型,昨天,在同济亮相的这一海底“神七”通过演示台展示了其操作原理。

“和谐号”载人潜水器,由于设计能承受7000米深海的710吨高压,将成为世界上下潜最深的载人潜水器,可到达世界上99.8%的洋底。

神七飞天,它入海,与“神七”飞船一样,和谐号也是能容纳3个人,一名操作员,两名科学家。理论上,其从海面下潜至7000米深度要花掉5小时。作为重要特征,前端装有两只机械手,可以抓取75公斤的重量。

image

曾赴北极的“大汉”

——“北极ARV”遥控水下机器人

流线式外形,黄色的“皮肤”,登上雪龙号参与第三次北极科考的一名神秘“队员”——“北极ARV”,它就是中国自主研发的首个自主与遥控混合作业模式水下机器人。

尽管体重达350千克,但是“北极ARV”这一机器人中的“大汉”却不会在海中沉没,由于身穿可产生浮力的木质“外衣”,“北极ARV”可以在北极冰下100米以内的水域悬停,并可进行作业半径达3千米的水下航行。

“北极ARV”可以自带能源,可以通过微光缆与水面支持系统相连接。

由于采用了“鱼雷体”和“框架体”相结合的流线式外形,它不仅可以发挥“框架体”遥控水下机器人的优势,在海中悬停并进行定点精确观测;也可以发挥“鱼雷体”自主水下机器人的特长,灵活方便地在一定范围水域里进行测量,获取更为全面的实时观测数据。








 
Copyright 1996 -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版权所有
主办: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办公室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64号 邮编:510301
Email:webmaster@scsio.ac.cn 电话:020-84452227(所办)传真:020-84451672
备案序号:粤ICP备050079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