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R P | 内网办公平台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English| 中国科学院
include
概况
创新院
机构设置
研究队伍
研究生教育
学术出版物
信息公开
新闻动态
媒体报道
人才招聘
平台链接
专题栏目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首页轮播
首页飘窗
全文检索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二十大专题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党建
党员主题教育基地
三亚院
改版分界线--以上是新网站栏目
旧版网站
搜索头尾
科研成果
院地合作
原网站栏目
更新内容
科普
科普2
建所60周年
飘窗内容
全文检索
工程中心
广东省应用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预览pdf
资源库
邮箱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普
磷虾:人类未来的动物蛋白库

当南美对虾、澳洲龙虾争先恐后爬上中国餐桌,它们的远亲“南极磷虾”却还在寒冷的南大洋里“闲庭信步”。近日,一张由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签发的“通行令”,为中国开启了“地球上最后一个蛋白库”的大门。

可捕量堪比全球海洋捕捞总产量

如果在菜市场偶遇南极磷虾,主妇们十有八九会将它当成白米虾。南极科考队员说它通体透明,个头不大,从头到尾拉直,不过五六厘米长,味道与白米虾也差别不大。

南极磷虾有何特别?它是地球上资源量最大的单种生物之一。据估算,南极磷虾的生物量约为6.5亿至10亿吨,每年的可捕量约为6000万至1亿吨,相当于全球一年海洋捕捞的总产量。

更重要的是,磷虾蛋白质含量出众--一只南极磷虾抵得上5克牛肉,尤其赖氨酸含量在对虾、牛奶和牛肉之上。据国外科学家计算,一年捕捞7000万吨南极磷虾,即可为世界四分之一人口每天提供20克高质量蛋白。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苏联为首的一些国家开始对南极磷虾进行大规模商业化捕捞,最高年捕获量约为48万吨。随着前苏联解体,南极磷虾的捕获量骤减。其后,日本、韩国、挪威等国相继加入商业捕捞行列。

赴南极探捕磷虾,对我国远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我国共有十来艘大型拖网船,原本集中在北太平洋区域作业,随着鳕鱼资源的衰退,部分转战智利外海捕捞竹荚鱼,如遇资源波动,船则无处可去。今后,南极磷虾有望成为远洋捕捞的后备资源。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鱼粉进口国,探捕磷虾有望缓解供应紧张。

浑身宝贝 吃了太可惜

按照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的批复,这项由农业部牵头实施的南极磷虾探捕项目,将在南大西洋海域的48海区分5年进行,前3年以调查为主,后2年尝试商业捕捞。已有研究表明,48海区是南极磷虾大规模频繁出没的高产区域。

据该项目首席科学家、东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黄洪亮介绍,他们此行将在探捕区域设立88个调查站点,两艘拖网船边开、边探、边捕,记录下每个站点的水温、浮游生物量及磷虾分布状况,进一步摸清虾群的行动规律。

喜欢成群结队的磷虾常常在50米左右的浅层水域形成一道又厚又密的“虾墙”,行进缓慢。在黄洪亮看来,“只要找准了地方,将它们一网打尽几乎不是问题。”

不过,当数以万计的磷虾捕捞上船之后,问题来了--南极磷虾体内的消化酶效力堪比“化尸水”,会将死后的组织分解干净。而且,一旦磷虾死亡,虾壳中高度富集的氟元素便会迅速向体内渗透,使虾肉因氟超标而不能食用。因此,捕上船的磷虾必须立即进行脱壳处理,并冷冻储藏。

相对于出海探捕,磷虾的开发利用是一道更为棘手的产业命题,目前的磷虾产品多还停留在罐头、鱼饵、饲料等低端利用水平,“将浑身是宝的南极磷虾一吃了之,未免可惜”。据了解,日本已开始对磷虾进行综合利用,在生产高品质虾仁的同时,用剩下的废料生产养殖饵料,并从废水中回收蛋白质。最难的,是从磷虾体内提取具有药用、保健等功效的活性物质,比如挪威从磷虾中提取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虾油,较为成功。

生态渔网特设海豹“逃生窗”

南极天气恶劣,环境敏感,作业船只的航行技巧、捕捞技术与一般的远洋渔船作业有所不同。

比如织网。磷虾身形小巧,网若织得过密,极易堵塞;若网目过大,又会增加误捕其他生物的风险。为此,科研人员专门设计了喇叭状的生态渔网:网口大而疏、网底小而密,网中斜插一张隔离网,上方预留一扇“逃生窗”。这样一来,既增大了扫海面积,又能将海豹等哺乳动物拦在网心,放它们从窗口逃生。收网时,系于网口处的彩带、铃铛,则能有效防止海鸟误闯渔网。

探捕南极磷虾将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严格控制捕捞量。南极磷虾维系着须鲸、海豹、企鹅等高层捕食者的生存所需,是南极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一旦磷虾资源遭到破坏,不仅将给整个南极生态系统带来灭顶之灾,还将间接影响全球气候变化。为最大限度保护南极这块生态净土,船员们将接受三次专业培训,每条船将派驻观察员监督整个探捕过程,所有生活垃圾将作无害化处理或随船带回港口。








 
Copyright 1996 -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版权所有
主办: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办公室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64号 邮编:510301
Email:webmaster@scsio.ac.cn 电话:020-84452227(所办)传真:020-84451672
备案序号:粤ICP备050079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