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R P | 内网办公平台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English| 中国科学院
include
概况
创新院
机构设置
研究队伍
研究生教育
学术出版物
信息公开
新闻动态
媒体报道
人才招聘
平台链接
专题栏目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首页轮播
首页飘窗
全文检索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二十大专题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党建
党员主题教育基地
三亚院
改版分界线--以上是新网站栏目
旧版网站
搜索头尾
科研成果
院地合作
原网站栏目
更新内容
科普
科普2
建所60周年
飘窗内容
全文检索
工程中心
广东省应用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预览pdf
资源库
邮箱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普
国宴鲍的故事

鲍,自古被称为“海八珍”之一,深受人们的青睐。而我国国宴上所用的鲍则更是鲍中精品。那么,您知道我国的国宴鲍产自哪里?又是谁将鲍送上了国宴的呢?

时间要追溯到37年前。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来华访问,中美邦交翻开了崭新的篇章。在尼克松访华前,周恩来总理亲自审定菜谱,并决定用辽宁的新鲜鲍来展示中国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

1971年12月,国务院把采捞新鲜鲍的任务下达给了辽宁省,继而省里又下达到长海县,因为这里有鲍资源丰富的獐子岛。但此时此刻的獐子岛已是数九隆冬,海水温度已至0℃以下,鲍去了较深的海底过冬,渔民也早已弃船上岸,这时候到海底采捕新鲜鲍,简直就是玩儿命。

40岁出头、时任獐子岛潜水队队长的共产党员王天勇和他的同伴勇敢地承担了这一使命。1972年1月,王天勇不畏天寒地冻,经过100多次由浅及深的下潜,经历10天的艰苦奋战,在塑料氧气管和一层橡胶潜水服的简陋装备下,在水下30米处将新鲜的鲍采了上来。并由专舰迅速送往大连,又由飞机直接送到北京,直至送上了国宴餐桌。之后,采捞鲍的勇士们被周总理称为中美建交的“幕后英雄”,而獐子岛的鲍也一跃成名为“国宴鲍”。

如今,年近八旬的王天勇仍居住在獐子岛上,这个被称为“老英雄、老劳模”的潜水队队长因长期的职业伤痛使得腿部落下了残疾,步履蹒跚,走路需要拄着拐杖。自1930年出生,他便一直生活、工作在这个岛上,他当时很多的同伴或已过世,或已定居于大连等地。如今的他虽然享受着国家和镇政府给予的生活补助,但长期的潜水使腿伤伴随着他的暮年。老人不擅言谈,他谈起当年的往事时,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仿佛1972年1月那几天的经历仍历历在目。当说到为国宴采捕新鲜鲍,使獐子岛的鲍成为“国宴鲍”的时候,他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憨憨的笑容,口里还念叨着:“如果是别人去捞鲍,也许会干得更快更好。”

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渔民、一位朴实的老人,用自己一颗朴实的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写下了中美外交史上的一段佳话。








 
Copyright 1996 -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版权所有
主办: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办公室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64号 邮编:510301
Email:webmaster@scsio.ac.cn 电话:020-84452227(所办)传真:020-84451672
备案序号:粤ICP备050079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