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R P | 内网办公平台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English| 中国科学院
include
概况
创新院
机构设置
研究队伍
研究生教育
学术出版物
信息公开
新闻动态
媒体报道
人才招聘
平台链接
专题栏目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首页轮播
首页飘窗
全文检索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二十大专题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党建
党员主题教育基地
三亚院
改版分界线--以上是新网站栏目
旧版网站
搜索头尾
科研成果
院地合作
原网站栏目
更新内容
科普
科普2
建所60周年
飘窗内容
全文检索
工程中心
广东省应用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预览pdf
资源库
邮箱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普2
隐藏在深海里的秘密生活

在大西洋深处被人们称为“午夜地带”的深海区,阳光无法到达,海水幽深恐怖。那里栖息着神秘、长相怪异的深海动物。并且,深海的水温接近于零度,动物个体之间相距甚远。 

通常,科学家们只对生活在海面下1.6千米以内的物种比较了解,而对深海的瑰丽世界知之甚少。多年以来,科学家们都认为,在深海里,各种各样的鱼漫无目的地游来游去,以那些从浅海下沉的有机物碎屑为食。 

最近,一组海洋探险者揭开了这些鱼群生存和繁衍的秘密。他们发现这些鱼是聚集在水下山脉产卵的,并且它们所构成的生态系统远比人们原本所想的要复杂得多。这一探索仍在进行之中,目前已经收集到了270个罕见物种,另外还发现了30个新物种。 

远洋鱼类的繁殖竟然不是随机的! 

在广海水域活动及栖息的深海鱼,被人们称作远洋鱼类。到目前为止,对这些生物进行研究的大型探索活动还很少,与它们有关的知识大部分都来自于海洋渔业,人们通过拖网捕捞捕获大量的海洋鱼类,其中的一些被科学家获取,用以进行研究。事实上,科学家们对这些动物了解还相当少,在那些从海下3000米处捕捞上来的鱼类中,至少有50%都是未知种类,更无从了解它们是如何繁衍生息的。 

我们可以假想一下,这些鱼类的数量很少,身处海底,之间相隔又很遥远,那它们是怎样聚在一起,又是如何繁衍、生生不息的呢? 

大西洋洋中脊生态系统研究小组(MAR-ECO)的科学家们,通过使用遥控操作车、下潜器、大型拖网和声呐设备等多种海洋生物调查手段,发现远洋鱼类是聚集在像大西洋洋中脊这样的海底山脉和深海山脊处产卵繁殖的。也就是说,深海鱼类的繁殖过程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在海水中随机地发生,而是“有目的、有计划”的。 

这一说法的证据,是一组由声呐系统在海下2000米的地方获得的神秘“散射”层影像,这种影像,就像一层雾笼罩在海山某些区域的表面。而往往是海水里聚集有大量鱼鳔或鱼卵时,才有可能会产生类似的声呐信号。因此专家们推测,正是由于有大量的鱼群聚集,才导致声呐设备捕获到了这种特征性的影像。 

专家称,这是人们首次提出远洋鱼类是集体产卵,然后再分开各自生活这一观点。而鱼类的这种行为,需要它们具有一定的自体定位能力。但是,目前还无法判断是什么机制帮助这些鱼不远千里聚集在同一地区开始产卵繁育活动。 

深海动物生活在隐藏于海水中的绿洲里! 

通常,远洋鱼类个体体积都比较小,却有着怪异吓人的外表。有些长着巨大尖锐的牙齿;有些长有用以捕获猎物的诱捕器;还有一些鱼,身体会发出荧光。任何一种奇怪的外表,都可以说是超乎人类的想象。科学家们把它们称作“地狱来的吸血鬼鱼”或“犬牙蝰鱼”。 

然而,研究小组也用拖网捕捞到一些罕见的、非常宠大的鱼类,包括最大的龙鱼和以前曾经捕获过的琵琶鱼。琵琶鱼一般来说和人的手掌差不多大小,但是有一个个体标本重量竟达到16千克。他们还捕获了一种在1975年曾发现过的“鲸鱼”(并非我们常说的鲸)。

研究人员指出,有限的标本样品,给鱼种的分类工作带来了难度。有时候,同一种鱼的雄鱼、雌鱼或者幼鱼,被错误地定义为三个不同的种类。

研究小组同时还观察到山脊上葱翠的植物的生长,它们看上去就象是一片海水中的绿洲。他们说,这片海底是极富魅力的,生物和珊瑚比人们能想象到的多得多,就好象一座热带海域的珊瑚礁一样。








 
Copyright 1996 -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版权所有
主办: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办公室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64号 邮编:510301
Email:webmaster@scsio.ac.cn 电话:020-84452227(所办)传真:020-84451672
备案序号:粤ICP备050079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