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好2021年继续教育计划上报工作的通知

所属各部门: 

  根据《中国科学院人事局关于做好2021年度继续教育与培训计划报送工作的通知》(科发人函字〔202020号)要求,为贯彻落实《2018-2022年中国科学院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深入实施全员能力提升计划,进一步推进我院继续教育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地开展,现将2021年度继续教育与培训计划报送工作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2021年继续教育计划 

  各部门要紧密围绕认真谋划“率先行动”计划第二阶段战略任务和全面实现“四个率先”的新阶段对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按照“覆盖全员、突出重点”的原则,加强政治引领,在做好全员培训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加强高层次、急需紧缺和关键岗位骨干人才的培训,多渠道、多层次、大规模、重实效地开展继续教育,促进我所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更新和创新能力升级。同时需考虑新冠肺炎疫情实际情况,在做好疫情防控各项措施的基础上,按照中央、中科院和我所财政预算要求,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坚持精打细算、把钱花在刀刃上,在培训项目总体数量上适当精简,在培训经费上厉行节约,使培训目标更加聚焦重点培训对象和培训领域,使有限的经费发挥更大的效能。 

  请结合我所和本部门的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工作,不断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各部门可申报院设立培训项目如下: 

  (一)专项技术短期培训班 

  为使科技人员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掌握技术领域的新技能、新方法,开拓视野,提高科学实验技能和实验仪器的使用效能,2021年院继续支持研究所举办专项技术短期培训班。专项技术短期培训班时间不少于2天,参加人员为科技人员,通过专项技术培训、专题讲座、技术观摩、实地考察和实践技能交流等形式,加强实验技术教学指导和素质能力提升。鼓励各研究所联合施训,促进各类资源的协调与整合,实现培训资源的共享。 

  (二)专业技术研修班 

  为加强科研人员队伍建设,促进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为广大科研人员了解科学前沿新知识、新技术提供学术交流平台,不断更新知识,2021年院将继续资助研究所举办专业技术研修班。专业技术研修班时间不少于3天,参加人员为科研人员,采取主题报告、专题研讨、学术交流、现场教学等多种方式进行研修,培训内容以更新专业知识、拓展知识领域、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主。 

  (三)管理培训班 

  为进一步落实从严治党要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纪律意识、强化责任担当、凝聚工作合力、提高管理水平,各单位(部门)可通过短期培训班、专题研讨、系列讲座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管理干部培训。 

  (四)学术讲坛 

  为帮助科技人员跟踪国际科学前沿,加强与国际一流科研机构的合作和交流,同时考虑到目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国际形势的影响,2021年将继续鼓励研究所邀请国外一流科研机构或大学的知名专家、学者以在线直播、网络会议等形式面向国内人员举办学术讲座或专题报告。单场讲座或报告学时不少于2学时,每年围绕相关主题不定期举办系列讲座或报告不少于6场的,可申请院“学术讲坛”支持,并在中国科学院继续教育网共享培训资源。 

  (五)精品培训项目 

  为鼓励各部门立足自身学科优势举办科研特色培训项目或结合工作实际需求组织管理类培训项目,各部门可申请院级精品培训项目经费资助。申报院级精品培训的项目需满足如下条件: 

  1. 培训班至少已举办过1次; 

  2. 培训班时间不少于4天,参加学员不少于70人; 

  3. 培训内容有前瞻性、实用性和针对性,能够围绕深入实施“率先行动”计划,注重面向院8个重大创新领域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数据与计算平台等两类公共支撑平台,在本领域内可广泛共享; 

  4. 课程设置合理,创新培训方式方法; 

  5. 有相对稳定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6. 有自编特色培训教材; 

  7. 培训得到学员的广泛认可,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精品培训项目评估将采取跟班测评和学员测评两种方式进行,以多角度反映实际培训效果。院人事局根据提交的总结材料及现场评估情况,重点就项目组织实施、培训效果、学员反馈以及经费使用等情况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作为持续支持精品培训项目的重要依据。对于培训质量不高、培训效果不佳的精品培训项目,将停止项目资助。 

  二、2021年度优质课程资源征集 

  为扩大培训受益面,提高培训效益,实现各类优质继续教育与培训资源的开放共享,最大限度地满足地区、单位与个人的多元化培训需求,现面向全院开展继续教育与培训优质课程资源征集工作,优质课程资源主要分为: 

  (一)微课件 

  微课件是继续教育与培训的重要基础性资源,也是中国科学院继续教育网的主要学习内容。微课件突出学习便捷性,通过“小而精”的课件满足对热点、难点问题的了解及学习需求,由制作单位(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各申报单位(部门)相互配合,共同策划、开发及制作。申报2021年度微课件的项目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1. 微课件应为各类人员普遍需求且实用性广、特色鲜明、学员反响较好的课程资源。微课件可为之前累积的相关内容,也可是拟重新制作的课程资源。微课件时长为20-30分钟。 

  2. 微课件分为三大类:重大科研项目类、平台技术类和公需类。重大科研项目类微课件重点分享交流科研问题;平台技术类微课件结合案例讲解关键技术应用;公需类微课件要突出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的学习。 

  3. 申报的微课件应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同时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不涉及国家安全和保密等方面的内容,不得违反知识产权相关规定,微课件制作前申报单位应签署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协议。 

  4. 申报单位为微课件的开发主体,拥有相应知识产权和所有权。微课件须在“中国科学院继续教育网”共享,供全院职工学习。 

  (二)电子教材 

  为提升全所继续教育与培训课程品质,鼓励并规范教材资源的共享,各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制作电子教材。电子教材需为本单位组织的公需类培训中广泛使用且反响较好的系统性教材,鼓励各单位提供已成型的教材。电子教材可补充完善培训项目的相关理论知识,满足各类人员公需类培训的学习需求,为全院(所)各类培训班提供丰富多样和良好品质的资源服务。 

  (三)内训师资源 

  为更好的利用我院人才、资源等方面的整体优势,鼓励师资共享,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将在全院范围内征集内训师资源,符合条件的师资将统一纳入“中国科学院继续教育网”师资库管理。申报内训师资源的师资需满足以下要求: 

  1.思想政治观点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能够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2.擅长本领域研究,能够开展系列专业培训,或者有丰富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具有副研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45岁以下的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可适度放宽。 

  3.授课认真负责,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感染力,有意愿和精力投入培训工作中。 

  (四)青年人才成长课堂 

  为进一步加强我所人才队伍建设,根据青年人才成长规律和人才队伍建设发展需求,2021年院将择优支持部分青年人才进入青年人才成长课堂进行主题课程的开发和制作。本期青年人才成长课堂将以微课件形式呈现,采取培训、辅导录制方式,打造以宣传学科建设、提高研究所影响力的特色课程。各单位青年人才主讲课程类型包含科技类、管理类和党政修养类,课件使用频率及效果将作为研究所下一年度申报精品培训班的重要参考。 

  三、报送时间及方式 

  (一)请各部门管理员于20201029日前通过中国科学院继续教育网(www.casmooc.cn)完成2021年度继续教育计划,具体操作可参考《中国科学院继续教育网管理员手册》(附件1)及《中国科学院继续教育网计划上报流程》(附件2),按要求和步骤进行填报。不按要求申报的继续教育与培训计划,一律不予资助。 

  “中国科学院继续教育网”可用所内邮箱密码登录。各部门管理员为各部门秘书或负责继续教育工作人员,如有变更继续教育管理员请直接联系所人教处。 

  (二)申报院经费资助的继续教育计划须在“是否申请资助”一栏选择“是”。另外,申报院级精品培训项目的继续教育计划还须在“精品项目”一栏选择“是”,并在附件栏内上传以前举办的培训项目师资名单、课程设置清单、培训教材清单(不含PPT)、需求调研分析报告、效果评估总结以及宣传报道等相关支撑材料。2020年已获院资助的精品培训项目除申报2021年度项目计划外只需提交培训方案及教学计划材料。 

  (三)优质课程资源征集工作的网页链接为http://www.casmooc.cn:80/publish/surveypaper/120324.html 

  四、其他 

  根据《中国科学院继续教育与培训管理办法》(科发人字〔2017103号,附件3)文件要求,职工每年参加继续教育与培训的时间累计不少于100学时。各部门职工可登陆中国科学院继续教育网(www.casmooc.cn)自行学习,所学的学时将会记录到当年度继续教育学时。   

  五、联系方式 

  人事教育处 

  联 系 人:陈舜 

  联系电话:020-89137294 

  电子邮件:chenshun@scsio.ac.cn  

    

    

  附件:1.《中国科学院继续教育网管理员手册》 

        2.《中国科学院继续教育网计划上报流程》 

        3.《中国科学院继续教育与培训管理办法》(科发人字〔2017103号) 

    

    

                                  人事教育处  

                              20201020


附件下载:

本网站及其文字内容归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有,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或他用。